王毅访问多个太平洋建交岛国 释放哪些信号?
【王毅访问太平洋岛国释放哪些信号】
“可以说,是同时发出了多重信号。”
中国外交又有了新的大动作。
今天,搭载着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一行的飞机,飞向了风光旖旎的南太平洋。
5月26日至6月4日,王毅应邀到访多个南太平洋岛国和东帝汶,并主持召开第二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
南太平洋地区一直被美国视为“内湖”、被澳大利亚看作“后院”。近年来,这一地区的地缘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罕见访问几乎所有太平洋建交岛国,王毅此行引发了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
王毅出访,引发舆论关注
这是一次密集且忙碌的行程。
24日,中国外交部发布了王毅正式访问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萨摩亚、斐济、汤加、瓦努阿图、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等八国的消息。
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介绍,王毅此行还将对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进行“云访问”,同库克群岛总理兼外长、纽埃总理兼外长举行视频会晤,并在斐济主持召开第二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这是外长会机制首次在岛国举办。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与10个太平洋岛国建交,而王毅此次出访行程则覆盖了每一个与中国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太平洋岛国。
中国对太平洋岛国这份特别的重视与支持,受到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表示,这是一次马拉松式的出访,旨在加强中国与太平洋地区的经贸与安全联系。路透社称,此访引起了华盛顿和堪培拉方面的关注。
作为访问的第一站,所罗门群岛对中国外长的到来表达了欢迎。“这是王毅外长自所罗门群岛与中国于2019年9月建交以来的首次访问。”《所罗门星报》在报道王毅此行的行程安排时,还列举了中所两国自建交以来所取得的双边成果。而所罗门群岛政府则在新闻稿称赞王毅此访是两国关系的一座“里程碑”。
深化合作,符合双方利益
太平洋岛国对中国的好感度上升的背后,是这些年中国送给他们的真诚关怀与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陈晓晨认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于去年举行了第一次外长会并建立了相关机制,这一次外长会则是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机制化的延续。“双方都迫切希望回顾并评估首次外长会建立的一系列合作和对话机制的运行情况”。
2021年10月21日,首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以视频方式举行。图源:中国外交部
陈晓晨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国和太平洋岛国都希望能在新的地缘环境下深化彼此的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被自然灾害和经济下行等自身脆弱性困扰,加之地缘环境的变化,太平洋岛国如今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
“因此,太平洋岛国迫切希望与中国的合作能够升级拓展,并希望能够深化与中方的安全合作,尤其是非传统安全合作。”陈晓晨分析道,“这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治理、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疫情和新的地缘环境对太平洋岛国社会稳定形成了冲击,去年所罗门群岛暴发的骚乱也一定程度上提醒了其他太平洋岛国未雨绸缪去应对这些安全挑战。”
陈晓晨表示,相比于过去,如今的太平洋岛国更希望拓展安全合作的对象,实施安全合作多元化的战略,“这包括区域内国家间的相互合作,以及与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拓展安全合作”。
“太平洋岛国与中国同属太平洋国家,有着天然的联系,人类交往历史悠久。随着全球治理的范围不断拓展,太平洋岛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渐提升。”陈晓晨说,“此外,拥有广阔海洋‘蓝色国土’的太平洋岛国近年来也在推动‘蓝色太平洋’倡议,这与中国近年来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倡议不谋而合。”
在陈晓晨看来,双方日益增多的共同点和相互需求,是这些年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不断加深合作的原因所在。
凸显重视,释放强烈信号
王毅此行紧接拜登“亚洲行”之后。陈晓晨表示,这些年,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推行“印太战略”,想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以及非传统安全等手段拓展影响力,可实际上却造成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化、甚至是军事化程度加深,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压力,这样的压力也传导至太平洋岛国的对外政策上。
陈晓晨认为,王毅此访对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来说具有多重意义。
就政治层面而言,此次访问具有将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定期化、机制化的多边意义,而一行出访八国也凸显了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重视和支持,这是一个很强烈的政治信号。
就发展层面而言,中国还会继续支持太平洋岛国的各方面发展合作,鉴于其同时面临多种危机的脆弱性,太平洋岛国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
就安全层面而言,或会有所突破。今后,在发展和安全合作之间会有更多统筹,而中国在太平洋岛国的投资、商务合作、人员往来等也需要双方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安全保障。
陈晓晨强调,王毅此访不但涉及政治、外交、经济、非传统安全等多领域,还包括双边层面以及跨地区机制化的多边层面,同时还具有强化多边主义合作的全球效应,“可以说,是同时发出了多重信号”。
责任编辑:张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