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Q1:写一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报告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Q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大家最想从中学到或听到什么
1、大学生需要注意的业务事项。2.不同的商业模式和每个企业的差异,以及一些基本的互联网思维。3.介绍各种创业方向,分析其优缺点。自信和坚持是通往成功的阶梯。承担创新项目的时间跨度通常为一年,最好提前规划,合理分配。最后,避免匆忙的情况,尤其是做练习的同学,好好利用暑假时间。资料: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以实现以下目标:1。使学生了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流程,认识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内涵和特殊性,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2.使学生理解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3.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理念,积极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正确认识创业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Q3:写一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报告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知识爆炸式增长,迫使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人类已经进入情感负重时代”,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情感态度复杂多变。作为现代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高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的“晴雨表”非常敏感。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许多自身的特殊问题,如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对专业选择和学习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学习,恋爱中的矛盾和未来职业的选择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心理压力引起的心理压力、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提高其心身健康水平,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当前和发展中的社会环境,预防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高校的迫切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心理健康是指人在其内部环境中产生稳定感的状态。我们可以在社会中以任何形式适应外部环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遇到任何障碍或困难,我们都不会失去理智,我们可以用适当的行动来克服它们。这种稳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很难衡量头脑是否绝对健康。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来说,判断心理是否正常有三个原则:第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客观环境相一致。第二,心理和行为的统一。这意味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协调的过程。第三,人格的稳定性。它是在长期的生活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或轻微精神障碍。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是因为身心疲劳、紧张、心理冲突、突发问题或不协调的矛盾等。时间短,程度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消失或减缓。有些学生不得不长期休学甚至退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更高层次地认识自己,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充分发挥潜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对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满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缺乏的是心理素质,表现为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不足、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不足、缺乏竞争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和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是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在大学生中,有些人几乎因为自我否定和自我拒绝而失去了对一切行动的渴望和信心。有的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自杀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些人因为现实不尽如人意而愤世嫉俗或绝望;有些人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避免群体自我隔离。大量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绪危机、神经衰弱。每年对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2002年第一年,土木工程学院有4名学生因心理问题辍学。他们四个人情绪不稳定是因为:1。追求女生被拒绝了;2.很长一段时间,我怀疑同学们都在谈论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失去信心,抑郁和沮丧;4.躁狂和异常行为。最终无法继续学习。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还包括环境压力、自我意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情绪不稳定、情绪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与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的平均年龄从十七八岁到二十二三岁,正处于青春中期,是人们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剧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当面对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性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知识与歧视的冲突、竞争与稳定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合理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胜出,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验的缺乏,让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让人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个人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不知所措的焦虑感。所有这些困惑、困惑、不安和紧张,由于对变化的环境的不适应而明显增加,社会变化对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优秀的心理素质对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对21世纪的人才素质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已成为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21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严峻的考验。因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适应性、宽容性、调节性、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真正明白,要想占领未来,不仅要做好思想品德、智力、体质的储备,还要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对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世纪的挑战!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Q4:急急急!!!350分!求个人大学成才规划!1200字!
一技多创业工作室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第一次终于放下高考的包袱,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这是你第一次离开家庭生活,独立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实践。这是你的父母第一次不再安排你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去处理你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控自己所有的时间。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全心全意地建立你的知识库。这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次可以花很多时间,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更高的可塑性,专心充实自己。也许这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在一个相对宽容和理想的环境中学习如何做人。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有大学生都要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自己成为未来人生的基石。现阶段,所有大学生都要珍惜每一次“最后的时光”,不要让自己在不久的将来后悔。大学四年,每个人都要努力编织自己的人生梦想,明确奋斗方向,打好事业基础。每个人大学四年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该这样度过……自学之道:从举一反三到向别人学习。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当助教的时候,有一个中国学生的家长跟我抱怨:“你在大学教什么?我的孩子读完了大二的计算机系,甚至不会使用visiocalc[1]。”当时我回答说:“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教的任何一门技术五年后还能用,也不能保证学生能学会每一门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会学会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不管五年内出现什么新技术、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安心工作。”然后她问:“学习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忘记了所学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我当时说的话来自教育家斯金纳的名言。所谓“吃剩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者向别人学习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学生适应社会和不同工作的平台。在大学里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世界。我认识很多朋友,他们在中国读完大学后来到美国读研究生。他们认为来到美国后,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他们在中国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在中学,老师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每节课的重点内容。但进入大学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学生必须独立学习、探索、实践。上班后,自学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微软做了一个统计:每个微软员工掌握的知识,只有10%左右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其他知识在加入微软后都是重新学习的。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很难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站稳脚跟。大学期间必须培养自学能力。很多学生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知道的不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我通常会建议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大学生不应该只是跟在老师后面,而是要主动走在老师前面。
比如大学老师通常一个课时就要覆盖课本上几十页的信息,不可能通过课堂听讲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思考课本上的相关问题,然后根据老师上课的讲解,弥补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关心的是“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则应该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善于提问。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多问“为什么”。一旦真正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就可以类比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自学成才的状态。其实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者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者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总是固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者经验的奴隶。只有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新的角度思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礼记学记》说:“独自学习没有朋友意味着无知”。换句话说,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老师,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除了资深教授,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甚至他们在大学的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一些学生告诉我,他们羡慕我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图灵奖获奖的大师传道授业。事实上,虽然我非常钦佩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里并没有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为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为我提供研究资源,教我如何做人。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多次向哥哥请教最基本的知识。我在会议和讨论中问了很多肤浅的问题。业余时间也主动和同学讨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身边都是好老师、乐于助人的朋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提问,勤交流,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为今后工作或深造做好准备。首先,大学生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外,还必须学会搜索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节课中发现一个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时,我们应该积累它。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网上课程,做做MIT的网上试题。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 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等。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有许多大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还有许多大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了“管理”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从这样的专业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不少学生进入了管理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其实,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哪个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人品方面学会做人,在学业方面打好基础。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高分考过四级、六级、托福,但是留学美国后上课时却很难听懂课程内容,和外国同学交流时就更加困难。我们该如何学好英语呢?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学”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诵的方式学习英语。读书时,大家尽量阅读原版的专业教材(如果英语不够好,可以先从中英对照的教材看起),并适当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这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话。现在有很多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学中文,很愿意与中国学生对话、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大家不要把学英语当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学习英语。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一些小说、戏剧甚至漫画。初学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学节目和录像来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则应该看英文电视或电影。看一部英文电影时,最好先在有字幕的时候看一遍,同时查考生词、熟悉句式,然后在不加字幕的情况下再看一遍,仅靠耳朵去听。听英文广播也是很好的练习英文听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收听广播并尽量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录下来反复收听。在互联网上也有许多互动式的英语学习网站,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用游戏、自我测试、双语阅读等方式提升英语水平。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在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也已成为他们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都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都应能熟练地在网上浏览信息和查找专业知识。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最后,每个特定的专业也有它自己的基础课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许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面的基础或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有位同学生动地把这些基础课程比拟为计算机专业的内功,而把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比拟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时髦的学生最终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没有内功的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 虽然我一向鼓励大家追寻自己的兴趣,但在这里仍需强调,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例如,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就是这一类必须做的事情。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幸运儿,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 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时,许多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有什么用?”的问题,通常,老师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准问”。进入大学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准不问”。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开发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微软公司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理由很简单:实践性的技术要在实践中提高。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动手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笔试中考高分,而是实践能力。但是,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很惊讶地发现,中国某些学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到了大三还不会编程。这些大学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确需要更新。如果你不巧是在这样的学校中就读,那你就应该从打工、自学或上网的过程中寻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实践项目,例如,有一批爱好编程的学生建立了一个讨论软件技术的网站(www.diyinside.com),在其中共享他们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成功举办了很多次活动(如在各大高校举办校园技术教育会议),还出版了帮助学生提高技术、解答疑难方面的图书,该网站有多位成员获得了“微软最有价值的专家”的称号。 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曾深入论述了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在“第三封信”中,我也曾谈到我自己是如何在大学期间放弃了我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而进入我所热爱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 有些同学问我,如何像我一样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例如,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能力开发网络游戏;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过,你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你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当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课,而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我就不会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转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其实,本科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有哪件事是他们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响力最大化”,多年以来,我有许多兴趣爱好,如语音识别、对弈软件、多媒体、研究到开发的转换、管理学、满足用户的需求、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等,兴趣可以改变,但我的志向是始终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作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抉择。志向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 积极主动:果断负责,创造机遇 创立“开复学生网”时,我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帮助自己”。但让我很惊讶的是,更多的学生希望我直接帮他们做出决定,甚至仅在简短的几句自我介绍后就直接对我说:“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难道一个陌生人会比你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吗?我慢慢认识到,这种被动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被动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现在的境况是他人和环境造成的,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事业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已经被击败,我从来没见过这样消极的人可以取得持续的成功。 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积极主动的第一步是要有积极的态度。大家可以用我在“第三封信”里推荐的方法,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追寻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和领域。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曾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第二步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如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磨练人际关系,但是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这样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你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积极主动的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把握住机遇,创造机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放弃学习,整天打扑克、喝酒。他依然终日钻研数理化和英语。六年后,中国科学院要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校长就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很多人可能说他运气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这机会。但是,如果他没有努力学习,也无法抓住这个机遇。所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机遇来临时,你才能抓住它。 积极主动的第四步是“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而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你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你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你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或自己审阅,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具体的研究经验和学术论文;如果毕业后想进入某个公司工作,你应该收集该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哪些经验。只要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就会离你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掌控时间: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控自觉 除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大学生还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一位同学是这么描述大学生活的: “大学和高中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每天依旧是学习,每次考试后依旧是担心考试成绩……不同的只是大学里上网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多了很多,压力也小了很多。” 这位同学并不明白,“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巨大的差别。时间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
Q5:怎么写心理学论文
不知道怎么写~那你晚上可以多看看这类论文期刊~比如(心理进度),多看看总可以找到自己的灵感。
Q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