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山:认知战已在中国网络空间打响
【认知战已在中国网络空间打响】所谓公共外交,是二战后的产物,更准确地说,是美国在冷战时代的一个“发明”。根据1987 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的定义,“公共外交”是“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
公共外交分为信息传播和文化教育两大方向。在信息传播这个方向,其内容始终是符合相关国家本国利益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和呈现,而其在形式上则有一个清晰的媒介迭代过程,即从早先的电台、电视台,到后来的互联网以及今天的移动互联网。
所以,当代公共外交的基本特点,即便是文化教育等看似人畜无害的中立领域,也都特别重视新的媒介形态。尤其是今天的微博和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聚拢了不同圈层、地域、阶层等相当广泛的人群,所以自然是当代公共外交的首选,不仅仅是相关国家,相关资本、企业和NGO,以及各类社会组织都将其视为必争之地。
在这个意义上,2月22日“乌克兰在微博发声明”的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就不仅不是什么例外,而是日后的日常基础操作。美英等国来自冷战中积累的相关外交经验,注定了他们绝不会放弃政府外交之外的公共外交这一重要阵地,在微博和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试图影响、引导甚至诱导、操纵我国国内舆论、舆情,满足其政府外交、公共外交背后的国家利益。这也将是今后的常态。
更为复杂的当代挑战是,在这些虚拟空间进行公共外交的力量和群体,并不仅仅是相关国家的政府机构。以美国为例,其国内的众多专业游说团队同时也是公共外交的高手和常客。这些专业游说团体有时代表美国的国家利益,有时只是为了实现某一政党或某一行业的利益,有时甚至只是为了满足某些资本寡头或跨国企业的利益。比如,是满足东海岸老牌军火厂商的利益,还是满足西海岸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利益;是满足传统好莱坞的利益,还是满足奈飞这些新兴流媒体平台的利益……显然,很多舆论、舆情都尚有待进一步区分。当然,这些专业游说团体在微博和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上的运作方式,会像其在美国本土的表现一样,较为隐蔽且一般不会直接暴露自身的身份和意图,但围绕着乌克兰局势的一系列舆论、舆情已经充分证明其居心和用意。这既是当代公共外交的基本形态,也充分说明我国互联网的网络环境已经出现时代性的重大坐标变量。
这其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就我国本土的日常环境而言,一些NGO、智库、媒体甚至饭圈、娱乐公司,都极有可能被相关国家、资本、企业、NGO和社会组织所操控,以达到他们公共外交的基本目的。
因为当代公共外交,与“认知战”有很大交集,这本身也是当代战争的一种新形态,在乌克兰局势中已得到了鲜活的展现。有人猜测,披着马甲的“台独”“港独”等势力在围绕乌克兰局势的一系列舆论、舆情中一再兴风作浪。
对我国而言,我们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起步较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公共外交作用和影响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未来除了卓有成效的政府外交之外,我们需要多头并举,在人民外交、二轨外交等先辈积累的成功外交经验基础之上,就不同媒介形态都应开展更灵活、机动、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
同时,我们还要在与公共外交高度重合的“认知战”中捍卫国家利益,特别是不要被以“深度伪造”为基本特征的“加速主义”意识形态策略所影响。它们一再妄图在我国国内煽动激进情绪、思潮,在国际上借此污名化我国国家形象。这种新的意识形态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发挥作用,对此我们必须要警醒和检讨。(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王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