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般来说,精神病人的孩子更容易患精神疾病,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一定会生病。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与遗传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疾病遗传率最高,为80%。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原因很大,而后天的环境因素影响很小。
精神病会遗传吗?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与遗传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疾病遗传率最高,为80%。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原因很大,而后天的环境因素影响很小。
专家指出,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精神混乱,有时在发作时兴奋、自控、焦虑、恐惧和冷漠。大量调查和实验研究表明,大多数精神疾病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一些精神疾病具有非常明确的遗传模式,如家族性黑蒙、苯丙酮尿症、亨廷顿舞蹈病、先天性痴呆、肝豆状核变性、精神分裂症等。但有些精神疾病的发病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遗传因素的影响程度不确定,也没有确切的遗传方式,比如癔症。
一般来说,精神病患者的孩子更容易患精神疾病,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一定会生病。遗传学家认为,对于患有严重遗传性精神疾病的患者来说,节育是最好的方法。想要孩子,就要锻炼孩子的体质和意志,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和情绪,不要给孩子过度劳累的生活,在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及时引导,避免压力过大。
精神病的症状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指患者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心理活动出现明显异常。不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自杀或攻击或伤害他人。精神病人的基本症状如下:
1.言语异常。说话方式变得变态,我可以自言自语,无缘无故的大吵大闹,骂人,没有逻辑,听不懂。总觉得有人在背后说自己,有人在窗外说自己坏话,广播电视节目都是献给自己的等等。
2.异常行为。行为也变得明显异常和不可理解。比如不洗脸不梳头,穿着怪异,昼夜颠倒睡觉,多管闲事,无故砸东西,收赃物,收垃圾等等。
3.性格改变。性格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整个人都不一样了,比如他会变得孤僻,不愿意和人交往,经常一个人发呆,会笑,对人冷漠,整天就是一对情侣,情绪多变,无缘无故发脾气。
总而言之,精神病人的症状和过去不一样了。就像一个人,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加重病情。
精神疾病的类型
常见的精神疾病类型包括功能性精神障碍、器质性和躯体性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功能性精神障碍分为两种:重度精神疾病和轻度精神疾病。包括严重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期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诱发性精神病等。有轻度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
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脑器质性和躯体性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颅内和躯体感染引起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颅脑外伤引起的精神障碍、颅内肿瘤引起的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低血糖引起的精神障碍等。
精神障碍包括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和独立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药所致精神障碍等。
精神病病因学
心理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先天的,一个是个人内在的,一个是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
先天因素是指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精神病人的家庭患精神疾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6倍左右。如果精神病患者与健康人结婚,其子女的患病率为16.4%,如果男女双方都患有精神病,其子女的患病率为39.2%。因此,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个人因素是指患者自身的代谢因素。心理疾病的出现和患者本身有很大的关系。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营养缺乏等等都会导致心理疾病。精神病患者本身的个性也很大。一般他们的性格会比较孤僻,不喜欢和别人交往。
最后,后天的环境影响。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应激环境对其发病影响很大。此外,如果一个人的大脑或身体受到有毒物质的影响,也会诱发精神疾病。如酒精中毒和巴比妥酸盐中毒,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还会导致精神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病毒感染也是导致精神疾病的常见因素。
如何治疗心理疾病?
精神疾病的种类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下面小编分别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谈谈如何治疗精神疾病。
西医主要着眼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一般用安定、氯丙嗪、氯氮平、三氟拉嗪、五氟利多等西药来抑制患者的神经,很快就会使患者镇静下来,见效很快。但是西医治疗有一个缺点,就是患者必须长期服药,如果停药可能会生病。所以西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是暂时的。
在中医看来,精神疾病是人的世俗欲望的压力和负担造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压力。当这些压力和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恶化,影响人体内脏器官的平衡运作。比如生气或焦虑的人会出现口干舌燥、眼睛发红,进而导致愤怒,继而心烦意乱、胡言乱语、行为不可理解等症状。所以从中医治疗的角度来说,要从人体的根源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靠药物来治标。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