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唯物主义的基础应如何理解

文章 2年前 (2021) admin
0

Q1:论文:如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800字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般性质作者刘简介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性质的理解和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而言,中国哲学界经历了从物质本体论到实践哲学的转变。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然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性质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分歧:有人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生产关系的本体论”,也有人称之为“历史现象学”。我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基础上的“历史存在主义”。一、传统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性质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传统哲学教科书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其唯物主义原理概括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与物质是统一的,意识是物质的特征和反映;它是运动的问题,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这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将其概括为“物质本体论”。事实上,教科书中提到的唯物主义并没有超过16、18世纪英法两国的唯物主义水平。作为其基本原理,上述命题都是旧唯物主义的命题。事实上,这些命题确实是旧唯物主义提出的。教科书试图通过在唯物主义中加入辩证法来创造“辩证唯物主义”。这简化了问题。没有彻底的哲学革命,单纯地把旧唯物主义嫁接到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上,是根本不可能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这是因为这种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机械论的、反辩证法的,与辩证法不属于同一“谱系”,所以我们不能把辩证法的“血脉”输给这种唯物主义。正是在对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中,黑格尔创立了辩证法的概念体系。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是精神自我生成、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的辩证法,是概念辩证法和反旧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人们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往往是这样简单的:因为我们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辩证地运动和发展的,我们就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我们所说的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解释是不合理的。“外部世界是辩证运动的”这一论点,并不意味着“唯物主义是辩证的”。这是因为,当我们说“世界是辩证发展的”时,我们回答的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它没有解决这个哲学唯物主义如何辩证的哲学问题。回答哲学唯物主义问题的辩证法只能是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就是规定唯物主义本质的辩证法;这种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改变了形式的唯物主义。只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回答同一个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才能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也就是说,唯物辩证法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辩证法。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中的辩证法,就是人类实践中的辩证法。因为这种关系发生在实践中,只能通过实践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旧唯物主义只坚持物质第一的基本原则,没有解决意识如何来自物质世界、如何反映物质世界、如何作用于物质世界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实践是解决不了的,旧唯物主义不仅不理解实践,而且本质上是反实践的。因此,旧唯物主义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是现实物质与意识的现实统一,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因此,实践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消除了“什么是首要的”的本体论问题。恩格斯说,“交互作用消除了绝对首要性……”,本体论问题追求“绝对首要性”。实践概念不是一个本体论概念。现代哲学史告诉我们:如果用本体论的思维来看待实践,那么最终,我们要么把实践还原为物质,要么把实践还原为精神。虽然还原的后果是相反的,但两者都消解了实践。因此,实践哲学只能存在于本体论思维之外。这样,“实践唯物主义”就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实践的概念“消除了绝对第一性”,只能存在于本体论之外,那我们为什么要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成为唯物主义的基础是什么?在我看来,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新唯物主义,它改变了旧唯物主义的形式。这种新唯物主义之所以仍然被称为唯物主义的基础,不再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至上的问题,而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客观规律性的问题。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既不同于传统的唯心主义,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客观活动”。这种新唯物主义不再是与传统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旧唯物主义,而是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相对立的全新唯物主义。因此,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2.体制改革: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不是简单地回到16至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颠倒”,不是把精神颠倒成物质,而是把黑格尔抽象的精神活动史颠倒成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史。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于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和感性活动的历史,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感性活动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的唯物主义甚至对费尔巴哈来说都是一种倒退。德国古典哲学把哲学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人本主义唯物主义。这种连费尔巴哈都无法接受的唯物主义,被戴在马克思头上,是真正的理论倒退。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开始以实践的概念来批判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哲学。人们把实践概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阐释马克思哲学,形成了“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关于实践本体论的观点,不仅仍然是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一个非本体论的问题,而且这种提法也没有马克思文本的根据。即使是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的人,大多数也没有反映马克思本来的思想。绝大多数人都把“实践唯物主义”观点或“实践观点”看作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但却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看作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这样,就把马克思的哲学的实践概念看成超越了历史唯物主义、高居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抽象的实践,而不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尽管人们反复声明:我们理解的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实践。但是,假如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看成是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下属的不具有世界观意义的历史观,那么,作为超越历史观的“实践观世界观”所讲的实践就不可能具有社会历史的性质,不可能是现实的实践,而只能是德国近代哲学讲的抽象实践。这种对实践的解释,不可能超越近代德国哲学对实践概念的抽象解释。事实上也是如此。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用来解释哲学问题的实践原则,主要是主体性、能动性、超越性、批判性、创造性、选择性等原则,而这些解释原则也同样是近代德国哲学的主要解释原则。社会性、历史性原则并没有进入世界观,因而它对实践原则的理解并没有超出近代德国哲学。因此,仅仅坚持了实践的观点,还不能说就理解了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实现了哲学的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实质。我们承认,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强调的是实践概念的意义,因为费尔巴哈哲学缺乏的正是能动的、革命的实践原则。但是这不是近代哲学的一般特征。像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不仅理解了实践的能动性,而且还把它片面地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在于把德国哲学的抽象实践变成了现实的、具体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只能是体现了社会性、历史性解释原则的实践。而这一变革正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的。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不可能实现对近代德国哲学的超越。我们可以这样说:真正超越了旧哲学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但不是那种高居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且是一种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三、回到本文:历史唯物主义我在199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出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离开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必然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两种含义,即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作为历史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就是揭示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察社会历史的哲学理论原则。第二,作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解决人的感性活动、人的本质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哲学问题提供一种哲学理论原则,它是一种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当然,这不是说现实地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是说马克思的同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在以后的一些论文中我又进一步重申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熟悉论也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仅仅给马克思主义熟悉论找一个实践基础是不够的。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就没有马克思的新熟悉论。马克思的熟悉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熟悉论。这里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从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叫做“辩证唯物主义”。但这里讲的“辩证唯物主义”不是教科书讲的那种“辩证唯物主义”,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我们也可以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叫做“实践唯物主义”,但这里讲的“实践唯物主义”不是那种高居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实践唯物主义”,这种实践唯物主义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解释原则纳入其中、并以此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这种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把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我国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中的主流观点则把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在我看来正好相反: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实质上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因为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都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成立。那么,作为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何以能够成为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成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理论原则。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是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他的新世界观的基本理论原则的。一般认为,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仅仅是在论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在我看来,马克思在这里不仅论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且也同时论述了他的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费尔巴哈》一章的副标题——“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观的标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观的标题。在本书中,马克思把旧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转换成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表明,马克思已经把思维与存在的抽象关系转换成为现实的具体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旧哲学讲的抽象的思维和意识其实都是社会的、历史的思维和意识,它最终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根源于人的社会历史的现实。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在这里已经不再像旧唯物主义那样用物质解释意识,而是用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解释意识。旧唯物主义把意识归结为物质,用物质解释意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则是用现实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去解释意识,而人的现实的生活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历史过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对存在、物质和自然界的理解也超越了旧哲学。旧哲学讲的存在是与人无关的抽象的存在。而新唯物主义讲的存在则是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的存在,即进入由人的社会历史而形成并进入历史视野的存在。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四周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新唯物主义对于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立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加以理解的:“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闻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在这里,马克思不是在本体论上否定那种未进入人的视野的安闲的自然存在的真实性,而是说,那种自然界对于人的生活没有意义,因而对于人来说是没有现实性的存在。“现实性”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关注的思维是现实的思维,关注的存在是现实的存在,关注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现实的关系,而这一切都归结为对“现实的人”的理解。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理解的人都是抽象的人。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历史任务,归根到底是实现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恩格斯认为,在对人、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理解上,“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他仅仅抓住自然界和人;但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恩格斯认为,要实现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就必须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行动中的人去研究”。“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任务,不是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抽象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是在费尔巴哈之后,解决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的哲学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完成的。可见,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对思维、存在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哲学解释,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实际上,旧哲学谈论的那种抽象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现实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正是在社会历史中发生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成为新唯物主义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基本理论原则。因此,假如说教科书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的话,那么我们则可以完全反过来说,“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假如说,那种“抽象的实践唯物主义”把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抽象的实践概念的演绎的话,那么,我们则必须说: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这种立足于现实人即社会历史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解决,不仅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次革命,而且对于全部旧哲学来说都是一次根本的革命。

Q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修行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状,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的需要和目的的本质力量集中在自然物上,使之从“自身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不能按照自由世界本身的运动而产生的东西。1.实践世界观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实践创造了一个与自由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世界在内容上既包含自然方面,也包含社会方面。然而,人类世界不是自然与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二合一”世界。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人们面对的是社会自然与自然社会。在人类世界中,正如自然是由社会中介的一样,反过来,社会也是由自然中介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然对人的生成过程”。确认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的世界的本来性质及其存在的前提。2.实践世界观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世界的二重性和人类世界的形成上,还体现在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上。世界是实践的存在,实践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感性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不断生成的、不断形成的更大规模、多层次的开放系统。马克思早就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直观:“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自世界产生之初就存在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条件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一代又一代人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人都在前一代人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上一代人的工业传播方式,并随着需求的变化而改变其社会制度。”而“这种活动,这种持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都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正是通过人类的实践,马克思反思世界,建构了“新世界观”,从而消除了精神历史与物质自然对立的神话。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化。

Q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即以客观事物的客观存在为认识基础,来看待世界万事万物,也就是尽可能不要把人的意志意愿加入客观事物中,唯有如此,才能透澈认知世界万事万物,掌握它们的性质、性状、特点、特征、规律、规则、实质、本质、核心、真相、前因、后果、信息和数据等等一切内涵和外延。

Q4:如何理解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1.真理的意义真理是标志着主客观对应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独立于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真理是具体的(具体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一个具体的过程而言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4.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Q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的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 1、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首先体现在,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 人类世界在内容又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但是,人类世界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摆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在人类世界中,如同自然被社会所中介一样,反过来,社会也被自然所中介。人类社会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也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确认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并不是否定自然界的本原性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 2、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不仅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上,而且还体现在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中。人类世界是实践中的存在,而实践本身就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因此,感性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生成、不断形成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马克思早就批判过费尔巴哈唯物它义对世界的直观性:“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而“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来反观世界,建构—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话。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

Q6: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3360辩证唯物主义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三,第83页)物质是首要的,意识是次要的,意识是人脑3354功能高度发达的物质,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按照其内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一切都分为两部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事物双方的矛盾是统一的、斗争的,推动着事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京剧在人脑客观物质世界运动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仅唯物地而且辩证地解决了人类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这种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理解来自实践,转而为实践服务。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循环不息,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积极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动态的、革命性的反思理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所在地,是无产阶级政党战略战术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大革命人民科学认识世界、革命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了以往的唯物主义,辩证地总结了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造了最完整、最彻底的唯物主义新哲学3354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1年11月9日 上午9:07。
转载请注明: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唯物主义的基础应如何理解 | 热豆腐网址之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