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备荒为人民,备战备荒什么意思

文章 2年前 (2021) admin
0

Q1:备战 备荒,为人民《毛泽东语录》备战是什么战

主要是指防备敌人侵略,包括苏修、美帝国主义、国民党和一切反华势力对中国的侵略、渗透和颠覆。详见以下资料:“备战备荒,为民服务”口号由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威胁。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和恶化,中苏边境出现了紧张局势,昔日的老大哥变成了“永远不会死”的“苏修”。印度政府不断侵占中国领土,在中印边界东西段发动大规模武装挑衅;侵略中国八年的日本,至今仍未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外交关系。这时,在朝鲜战场战败后,美国对越南发动了侵略战争,把战争烧到了我国的南门,威胁到了我国的安全。在此之前,美国还支持国民党武装特务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企图建立大规模入侵大陆的“游击走廊”;盘踞在台湾省的蒋介石集团也企图利用大陆暂时的困难“反攻大陆”。这一系列严峻的事实让中国领导人不得不把国家安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来考虑,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和战备工作。在1964年5月至6月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国防视为与农业并列的“拳头”。基于对新世界大战严重危险的估计,他提出,在原子战争时期,没有强大稳定的后方是不可能的。据此,他提出了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下决心做好“三线”建设。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了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初步设想的报告后,指示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老百姓不要失去民心;第二是打架;第三是饥荒。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国家计委调整了“三五”计划的投资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并于7月21日向国务院报告。报告认为,“三五”计划本质上是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战争准备计划。要从准备前期和大帝国主义进攻的角度,把国防建设放在首位,抓紧时间把第三条战线建设成一定规模的战略后方。8月23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说:“主席要我们注意三句话,战争、饥荒、一切为了人民。这三句话,我把它们放在一起通读,就是备战、备荒、为民服务。”这是最早的“备战备荒为民”的口号。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关于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信中,对“准备战争,准备饥荒,为人民服务”这一战略口号作了具体的说明:“第一,准备战争,人民和军队必须有有穿,才能打仗,否则,虽然有枪,但是没有用。二是为饥荒做准备。饥荒之年,当地没有粮棉油等储蓄,靠外省帮扶不是长久之计。万一发生战争,困难就更大了。在一些地区,不管是哪个省份,往往都是不可避免的。几个省合在一起,就更不可避免了。第三,国家不应该积累太多,因为有些人仍然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为了准备战争和饥荒,有必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第三,地方政府为扩大再生产积累资金更为重要。”从毛泽东的信中可以看出,无论我们是准备战争还是准备饥荒,一切都是为了人民。1967年4月,“备战备荒为民”作为“毛主席语录”在全国广为流传,妇孺皆知。记得打广告

Q2: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举国备战,全民皆兵

Q3: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一切为了人民

Q4:请问:如何通俗理解“备战备荒为人民”?谢谢

开荒山,挖荒地。为了给人们提供食物和住所。类似于向雷锋同志学习。

Q5:备战备荒是谁提出来的?

是老毛提出来的.1964年5月之后,由于苏、美加紧了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对我国国民经济作一次重大的区域性布局调整,对东部(“一线”)和中部(“二线”)经济建设项目实行“停”、“压”、”搬”、“帮”,重点开发和建设西部(“三线”、“战略后方”)。对这一战略方针,毛泽东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加以概括。他说:“第一是战备,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地方无粮棉油等储备,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而局部地区的荒年,无论哪一个省内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几个省合起来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这个口号后来多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联在一起使用,成为冷战时期我国国际战略防御构思的总概括

Q6:反帝反修干革命备战备荒为人民说的是什么事件

中苏交恶的事情。所谓“反帝反修”就是当时对抗美国之余对抗苏联,“备战备荒”就是指当时为了防备苏联的军事打击(包括核打击)搞战备,即“深挖洞广积粮”。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1年11月7日 下午8:15。
转载请注明:备战备荒为人民,备战备荒什么意思 | 热豆腐网址之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