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数据中心如何玩转综合能源,数据中心

文章 3年前 (2021) admin
0

Q1: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综合能源服务

这项工作需要通过系统工程设计和规划来完成,范围可以大也可以小,主要看你自己或者你所在单位能够投入的资源和能力。需要有一批行业专家参与设计,确定需要哪些数据,采用什么手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什么结果来帮助节能减排和改造现有能源系统,因此属于系统工程范畴,涉及很多领域。

Q2:什么是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如何降低能源消耗

数据中心又称为IDC(Internet Data Center),可为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企业、政府机构等部门、单位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专业化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网络批发带宽以及ASP、EC等业务。近年来,绿色数据中心概念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数据中心服务商可以通过冷海水系统、凉爽海风、把数据中心建在寒冷地区等措施,降低数据中心能耗。例如,微软公司从2014年开始筹备名为“纳提克项目”的海底数据中心,项目处于原型机下水测试的阶段,建在水底可以省下一笔空调费用,还可能使用潮汐能发电。就我们的数据中心来说,XDC+数据中心通过太阳能系统、雨水回收系统等多种环保举措,降低PUE,构建绿色、生态数据中心。

Q3:综合能源服务如何把技术应用

以联岛为例,综合能源服务以能源网络关键技术为核心,以物联网关键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关键技术为支撑,已广泛应用分布式能源、区域能源互联网、节能改造、电能替代等专业技术。

Q4:大型科技公司会把服务器放在海底,为何要这么操作?有什么科学依据?

服务器存放的地方我们叫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主要问题就是散热,大量的服务器集中在一个区域所产生的热量极为惊人,目前国内的数据中心主要分布在一、二线核心城市,以运营商的数据机房为主力,兼有民营为辅。散热主要靠专业空调和导热设备。国外的数据中心除了城市,也向冰山雪原等地区发展,利用自然资源来进行散热。包括海水散热,也是利用潮汐、洋流等自然能,综合利用资源,降低传统散热成本,走可持续绿色环保路线。但绝不是简单地把服务器沉入海水中之么简单。考虑安全性和散热性;安全性最重要的是人为因素破坏因素,数据中心必然要求安全因素高,湖和河流目前都被人类用于养殖作业,并且范围较小,浅,导致被恶意破坏的情况多,海洋尤其是深海区域是目前除专业设备或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受外界破坏少!散热性,大海是流动的,这样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湖底更多的是静止的,相对来说是死水,河流相对大海来说小巫见大巫,而且散热性相对于安全性来说还只是其次。数据中心放入海中的想法,是2014年,微软的一个员工提出的想法,于是微软的研究部门就开始实施了。第一个数据中心,部署在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附近的海底,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就是经过调查,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群居住在,距离海岸一百二十海里以内的地方。可以缩短服务距离。这里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另外重要的原因就是,海洋更大,更深,水温比较恒定,交通运输更方便,而美国著名的五大湖最深处也才四百多米,并且大多数淡水湖都是饮用水源地,从安全性,便捷性,经济型来说,还是在海里建设数据中心更为方便。

Q5:为什么微软要把数据中心设在水下?数据中心制冷有多花钱?

从数据分析来看数据中心无疑是“能耗大户”。一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每年的耗电量近亿度。2018年全国数据中心消耗的总电量为1608.89亿度电,比上海市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1567亿度)还要多,相当于三峡大坝全年的发电量。如今,数据中心消耗了全球约2%的电力,华为负责研究可持续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安德斯·安德雷表示,到2030年数据中心会消耗全球8%电力。当你拿起手机,通过搜索引擎寻找答案的时候,可能永远不会想到,这一次搜索,就会消耗一盏8瓦灯泡一个小时的电量。所以低能耗数据中心呼之欲出,这不仅关系到环境的可续发展,也决定了算力的成本和服务的竞争力。Facebook把数据中心建到了北极、微软则选择了“海底捞”、阿里巴巴将数据中心建到了千岛湖坝上,而我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将数据中心建在了山洞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降低能耗,降低成本据IDC统计一个传统的数据中心平均的使用年限为9年,超过7年的设施都趋于陈旧。假定使用年限为10年,其中电力能耗占据所有成本的20%、场地费占15%、冷却设备费用占6%,这三项合起来的超过了40%。能源只有47%的部分进入了服务器,而41%的部分变成热量消耗掉了。机架风扇、空调、泵机和散热塔消耗的能源占据了数据中心能源消耗的很大一部分。微软将数据中心沉入海底,有以下几点好处:大量的沿海海床可以免费使用,而不必付产地使用费,不用建设庞大的基础设施。可以利用海洋的潮汐运动、和海面风能产生的廉价电力为数据中心供电。数据中心在海底可以用海水来进行服务器的冷却,并且可以避开绝大部分的自然灾害。世界50%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线附近,并且全球互联网的主干光缆都位于海底。海底数据中心可以减少数据包延迟。今年7月份,微软位于英国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附近的35.66米深的数据中心(2018年放置)打捞起来了,864台服务器只有8台发生了故障。数据中心采用海底流动的海水自然冷却,可靠性是其他同类产品的8倍。如此这样,省下了场地费、电费、冷却设备费用、一定量的维护费用,省下的这些费用就变成了巨大的收益,买肉不香吗?何必白白地浪费掉。构建绿色高效的数据中心成为了这个时代迫切的需求建数据中心已经优先地考虑全年低温时间较长的地区、河边或者海边等水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充分的利用自然冷源赖降低制冷系统的能耗。微软、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构建绿色高效的数据中心,作为绿色节能技术的行业推动者和践行者,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基于自身经营需要,同时也是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需要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

Q6:海洋信息共享与集成的研究现状

目前在海洋领域,国内外专门从事海洋信息共享与集成的研究并不多,海洋信息的共享与集成主要表现在海洋GIS研究和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研发这两个方面(李海涛,2007)。本书主要从海洋信息共享平台方面对当前的一些进展进行追踪,在其他方面,卢明生(2005)较系统地对我国海洋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海洋数据共享建设方面,国外有较大发展,产生了许多数据共享平台,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如: 美国国家海洋数据中心(NODC)、日本国家海洋数据中心(JODC)、英国的国家海洋数据中心(BODC)等。1960 年正式成立的国际海洋资料交换委员会,促进了国际间海洋资料交换工作的开展,并进行了编码资料格式的标准化工作,为各国国家海洋中心资料共享起到了重要作用(田友强,2005)。全球数据中心(WDC)网络把海洋信息网列为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大量海洋、海岸带的数据(王英梅等,1999)。美国的WDC-A 海洋学中心已建立了国家级的海洋资料数据库群和世界海洋资料数据库 WOD94、WOD98、WOD01、WOD05,依托互联网技术集成了多个分布式海洋资料数据库,提供包括元数据信息查询、数据查询和资料产品查询的共享服务(李海涛,2007)。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委员会(NOA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负责的站点(http://www.nodc.noaa.gov/)提供了大量的美国和全球有关海洋研究的数据,并完成本国观测区域与世界其他区域数据的合并和拼接工作,这些数据处于实时更新中。美国的MMI(Marine Metadata Interoperation)研究项目主要目的是实现海洋领域数据共享,它提供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将与海洋相关的信息资源注册到MMI 中,而 MMI 将利用自己的平台为用户注册的资源做广泛的宣传,以便其他组织可以发现和利用这些资源。同时,MMI 还是一个海洋信息协作平台,注册用户可以向 MMI 提出申请,MMI 将会为其创建一个用户组或资源共享空间,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共享空间实现与其他用户的交流。美国航空航天局下的 JPL 实验室物理海洋学数据现有档案分发中心(PO.DAAC/JPL)的网站是提供卫星遥感信息和资料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其网站地址是:http://podaac.jpl.nasa.gov/。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GSFC)的网站地址是http://www.gsfc.nasa.gov/,该中心设置了水色遥感信息和数据资料的网页。美国宇航局航空观测海洋学实验室(AOL)、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等也都提供了海洋方面的遥感信息服务。某些大学和组织机构也建立网站,提供了遥感信息、数据、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网站的链接。例如,关于 TOPEX/Poseidon 的海洋学研究,可看 http://www.csr.utexas.e/eqpac/与 http://www.csr.utexas.e/sst/gsda-ta.html 关 于 SeaWiFS 的 海 洋 学研究, 可 看 http://www.ae.utexas.e/courses/ase389/midterm/courtney/seawifs.html/(海洋遥感信息和数据相关网站,2005)。由俄联邦水文气象与环境监测局负责的站点,拥有 1890 ~1994 年间的 64 个国家测量的水深和海面数据,其中包括 1090000 个海洋测站的测量数据(王英梅等,1999)。英国建立了十分完善的水域海洋数据库,该数据库的时空覆盖率和数据质量精度极高,并被应用于涉及海洋运输与通信、海洋资源、海洋能源与矿产方面的海洋信息系统建设(赵清伟,2009)。德国瑞典、日本、泰国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分别建立了各自的专题数据库和共享平台系统(赵清伟,2009)。在海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伊朗等国也都在积极推进。近五年来 SDI 的活动领域已经扩展到了地区和全球范畴。“海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 SDI 的重要内容,目前开展的国家、区域乃至全球 SDI 建设都十分注重海洋空间信息问题(夏登文,2006)。1998 年,美国在 SDI 方面开展的 16 个框架示范项目中就有多个项目涉及海洋水文数据库、海洋管理、海洋多源数据融合等内容(夏登文,2006)。我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根据多年积累的海洋数据资料,建立了中国海洋信息基础网,对大量的海洋数据进行管理和分发,拥有国内外海洋调查数据和国内海洋站资料、海浪资料、海洋化学数据,海洋地质、海冰、海洋生物资料,海洋污染情况调查数据等(王红梅等,1999)。WDC-D 海洋学中心是继美国 WDC-A、俄罗斯 WDC-B 海洋学中心之后的第三个世界资料中心、海洋学中心,拥有其长期稳定的国内海洋基础资料来源(王红梅等,1999)。2001 年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老教授协会海洋分会国际海洋信息共享委员会和天津市科技协会国际海洋信息研究中心联合开发了 “中国近海及毗邻洋区国际海洋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和逐步推广应用,为海洋信息处理和错情分析、诊断技术的发展,中国近海资料处理标准的建立,以及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05 年,国家 “十一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大专项 “青岛市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一期建设完成,初步实现了数据管理、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功能服务等共享服务功能,可基本满足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需求(李海涛,2007)。2009 年6 月12 日上午,由国家海洋局举办的第二届中国 “数字海洋”论坛在天津开幕,期间,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启动了 “iOcean 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信息服务系统,这标志着我国首个采用集成创新技术研发的以海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众服务系统正式投入应用。iOcean 作为宣传海洋文化的窗口、传播海洋知识的阵地和提供信息服务的门户,是我国 “数字海洋”从起步建设迈向应用服务的一个重要标志。“Ocean 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采用了目前国际先进的三维地球球体表达技术,通过其中包含的海洋调查与观测、数字海底、海洋预报、海上军事等子系统,实现了海底、水体、海面、海岛等多种海洋自然要素和海洋现象的直观表达,为公众展现了一个有生命力的虚拟海洋世界。同时,“iOcean 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是我国自 2006 年正式实施 908 专项 03 项目——— “中国近海 ‘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以来取得的第一个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应用成果,对于普及海洋知识、宣传海洋文化、提高公众海洋意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学术方面,2005 年作为国内首次针对海洋数据集成的专著 《海岸带及近海科学数据集成与共享研究》问世(杜云艳等,2005)。该书旨在围绕海岸带及近海多源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从底层数据实体的设计、建设,数据技术系统的研发,多源、多格式数据的集成与发布等多方面探讨数据集成的难点和欲解决的新思路及关键技术。近年涌现出一大批关于海洋数据(信息)共享集成的研究论文(石绥祥等,2001; 李安虎,2004;李彦,2004; 李红喜等,2004; 李红喜等,2004; 林宁等,2004; 陈继香,2004; 郭忠文等,2005; 李海涛,2007; 杨鹏,2007; 何亚文,2008; 李杰,2008; 冯文娟,2008; 刘文亮,2008; 杨峰,2008; 王显玲,2009),为海洋信息服的共享集成研究做了很好的前沿探索和铺垫。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1年11月5日 上午9:19。
转载请注明:海底数据中心如何玩转综合能源,数据中心 | 热豆腐网址之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