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会示弱孩子更出色吗(父母会示弱孩子更强大)
大部分家长习惯于把孩子教育成弱者,认为孩子很多事情不会做,做不好,很多事情不懂,所以把孩子保护的很紧,帮孩子做各种决定。
大部分家长习惯于把孩子教育成弱者,认为孩子很多事情不会做,做不好,很多事情不懂,所以把孩子保护的很紧,帮孩子做各种决定。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种方式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立的愿望,这种“父母强,孩子弱”的模式反而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因为当父母无所不能,什么都帮孩子做的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做。
他一直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很难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自然他只依赖别人,没有责任感和感恩心,成长的动力和潜力被削弱。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方面,父母给孩子树立一个坚强勤劳的榜样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些时候,适当的“示弱”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孩子会更独立,更有责任感。
胡克在一个节目中传授育儿经验时说:“男孩的妈妈一定要懂得示弱,给你儿子一个成长为真正男子汉的机会。"
她在现实生活中也做了同样的事情。
比如,当你照顾两个孩子很累的时候,如实告诉他们你的感受:“我今天非常非常累。我需要你帮我妈妈做点家务,好吗?”
孩子们听了这话,就不玩了,抢着擦地板,洗袜子,非常活跃。
孩子的能力必须通过反复尝试和动手实践来培养,他可以从中获得自己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无论男孩女孩都一样。
父母善于示弱,就是发自内心的意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越来越强大。尊重他,信任他,给他更多的成长空间,把表现的主动权和机会交给孩子。
比如,父母每天或每周抽出一些时间“偷懒”,给孩子一些小任务,帮助孩子完成。
在一些家庭事务上,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商量,合理采纳。他会知道如何更好地观察和思考。在非原则性的事情上给孩子充分的选择,让他自己做决定。
言语上,少对孩子说“你不行”、“孩子不懂”、“听我说”,多表达对孩子的信任、鼓励和期待:
“你怎么看?”
“大家讨论一下吧!”
“没事,已经很好了,下次会更好的!”
把孩子当成“小大人”,你会看到他的能力在快速成长,变得更独立,更有责任感。
孩子会更自信,更坚韧。
很多家长总是难以放下大人的高姿态,喜欢用强硬强硬的态度对待孩子。
无论是批评还是居高临下的说教,都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懂得示弱。首先,他们不应该利用父母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懂得倾听。
和孩子交流时,每次尽量蹲下,和孩子保持同样的高度,平和地和他说话。
其次,你不必觉得自己要扮演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完美父母,表现出自己的无能也不是坏事。反而会激发孩子内心的正能量。
比如在学习上,如果孩子总能很容易地得到父母的帮助,他们就会懒于思考。
父母适当示弱,假装不知道答案,让孩子知道父母也需要学习。
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方法,或者和他们一起解决难题,甚至让孩子做自己的小老师。
“妈妈也忘了一点。我们一起想办法吧!”
“啊,我妈妈还不知道。你当老师,给她讲讲好吗?”
当孩子遇到一点小问题时,不要急于上前干预,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向孩子表达“我相信你”、“你能行”,让孩子逐渐形成“我能行”的积极态度。
在一次次亲身经历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自然会经历一些挫折。这样孩子的心智会更成熟,抗挫折能力会更强,不会轻易被困难和挑战吓倒。
孩子会更体贴,更关心别人。
霍思燕在向孩子示弱方面给很多家长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她往往表现出“弱势”的一面,寻求关心和关注。
所以总能看到嗯哼高情商的“小暖男”一面。
每天或每周,父母不妨抽出一些时间卸下自己的“力气”,把表现的机会交给孩子,享受被孩子照顾和保护的时光。
比如旅游的时候看到虫子,“妈妈有点害怕。你能保护妈妈吗?”
带着孩子逛街的时候,撒撒娇说:“哎呀,妈妈举不起来。你能帮我吗?”
下班回家的路上:“爸爸工作了一天,肩膀有点酸。你能帮我打败它吗?”
当孩子感受到他人的需要时,会有更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爱。
同时,孩子也会明白,父母会累,会累,会怕事情。他们通常所拥有的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他会更懂得生活的不易,会对父母感恩孝顺。
父母示弱,不是不管孩子,不是懒惰,不是对孩子表现出无能和软弱,而是一种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