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名词解释

文章 3年前 (2021) admin
0

Q1:1国惨变40国,土耳其帝国究竟是如何惨被肢解的?

土耳其帝国作为15至19世纪唯一能够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强国,在建国后期从一个大国分裂为40个国家。这是为什么?它始于其悠久的历史。土耳其帝国又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由土耳其人建立的一个多民族帝国,是以创始人奥斯曼一世的名字命名的.巅峰时期,它达到了三大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突厥人最初是突厥的一个分支部落,从中亚迁移到小亚细亚,然后日益繁荣。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后,首都为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伊斯坦布尔。16世纪苏莱曼一世统治期间,奥斯曼帝国日益繁荣。其领土在17世纪达到顶峰。在巴巴罗萨的领导下,他的海军控制了地中海,强大的奥斯曼海军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帝国一度强盛,但在苏莱曼一世死后,帝国开始衰落。土耳其的领土扩张逐渐放缓。西欧的海上力量趁机发展,从欧洲到亚洲和新大陆的海上航线摧毁了土耳其的经济发展,但这只是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的一张皮。后来,土耳其军队招募狙击手来应对战争。后来,一些狙击手在基拉里叛乱中成为土匪,导致安纳托利亚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陷入无政府状态。与此同时,人口的快速增长也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1683年,卡拉穆斯塔法帕夏派兵进攻维也纳,土耳其军队被哈布斯堡王朝、德国波兰联军击败,签订了3336万-3万的合同。土耳其军队不得不割让其控制的欧洲领土,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匈牙利。帝国的衰落从这里开始,当塞利姆三世开始军事改革时,遭到反动派的阻挠,改革以失败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最终失败。盟军签了3336万-3万。为了防止进一步扩张,奥斯曼帝国被要求归还之前夺取的土地。奥斯曼帝国也分为40个国家,前帝国就这样灭亡了。遗憾的是,曾经强大的帝国就这样结束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曾经拥有的荣耀终将让后继者引以为豪。

Q2:奥斯曼帝国后来分裂为哪些国家

奥斯曼帝国分裂成土耳其、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希腊、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也门、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土耳其语:Osmanlı İmparatorluğu)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个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奥斯曼人初从属于罗姆苏丹国,后在小亚细亚独立建国,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西部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阿尔及利亚,东抵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之苏丹与也门。自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的主要陆上交通线近六个世纪之久。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曾压过西班牙,取得地中海地区的优势。奥斯曼帝国是15世纪到19世纪地中海地区重要强国,并在16到17世纪和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同为该地区最强的国家之一。不过在17世纪的巅峰期之后,奥斯曼帝国日趋衰弱,不敌崛起的奥地利和俄国。奥斯曼帝国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希腊,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Q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与沙皇俄国的崛起过程是怎样的呢?

历史就是这么的巧合,当庞大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之时,恰是沙皇俄国跃跃欲试企图崛起之日,而且沙俄就看中了这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帝国,在241年中不间断向这个帝国发动10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从而加速了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到了16世纪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强大国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拥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的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天的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天苏丹与也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祖先们原为一个突厥小部落,最初居住中亚。13世纪时,由于蒙古人开始西征,迫使土耳其人迁移,并寄居于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廷帝国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290年奥斯曼的父亲部落酋长死后,他就继承了其父部落酋长之位。于是,1299年土耳其首领奥斯曼一世趁罗姆苏丹国分裂之机,正式宣布独立,建立奥斯曼帝国。建国后,奥斯曼迅速进入扩张程序。14世纪上半叶,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成功扩张并后世奥斯曼统治者扩张的基础。到穆拉德一世,奥斯曼帝国进军欧洲,并成功在科索沃战役里大败巴尔干诸国组成的联军,震动了欧洲各国统治者。后来又在科尼堡战役中一举打败各个欧洲国家组成的十字军联军,占领巴尔干大部土地。从此,欧洲人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的肆意入侵,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1453年,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攻陷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迁都于此。然而,奥斯曼的扩张并未就此止步。16世纪初,奥斯曼苏丹赛里姆一世,东取伊朗,西灭埃及,控制了包括麦加和麦地那两个圣城在内的阿拉伯半岛,这就意味着奥斯曼不仅获得了大量领土,而且直接成为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宗教中心。16世纪中叶,苏里曼大帝使奥斯曼土耳其到达了巅峰时期。奥斯曼在1521年征服了匈牙利,后来甚至直逼维也纳。在1555年,苏里曼成功拿下伊朗的两河流域,之后整个北非都纳入了奥斯曼的版图之中。此时的奥斯曼堪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1682年,力主西化改革、被俄罗斯后人尊为大帝的彼得一世掌控沙俄政权的第二年,也就是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围攻维也纳战役中失败,打这以后,这个曾一度对整个欧洲基督教文明构成严重威胁的封建军事帝国,终止了在欧洲继续扩张的脚步,开始了漫长的没落岁月。但是,普遍都认为,奥斯曼帝国没落的标志是1697年在桑塔战役中战败。这一次奥地利人彻底打败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使这个庞大的帝国永久失去了匈牙利和贝尔格莱德以北的领土。还在1699年签订了《卡洛维茨条约》,割让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给奥地利,两国新的边界为蒂萨河、萨瓦河和翁纳河一线。达尔马提亚、伯罗奔尼撒半岛以及爱琴海上的重要岛屿割给了威尼斯,波多利亚和乌克兰划归到波兰。所以说这个《卡洛维茨条约》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盛极而衰和再无扩张的能力、连保证所剩领土都难的标志。大家知道,莫斯科大公国独立成国,就开始了扩张之路。到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这个首位沙皇就试着向南方扩张,曾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黑海、高加索等地多次发生战争。但那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处在强大之时,俄国的扩张自然难以如愿,只有老老实实等待时机。到1697年彼得一世的西化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效果显现,沙皇俄国的实力迅速提升。彼得一世除了在北方与老对手瑞典开战以外,把南下夺取黑海定为俄国的战略目标。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节节败退于欧洲大陆时,彼得一世亲自挂率与奥斯曼地区交了两次手——两次俄土战争。从而,根据前文说到的《卡洛维茨条约》和1700年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单独条约,沙俄拿到了亚速海和德涅斯特河地区。这也标志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厄运的到来。从此,噬土如命的沙俄不停地向奥斯曼土耳其扩张,奥斯曼土耳其在双方争夺的焦点黑海疲于应付。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1711年的第三次俄土战争中,沙俄失了手,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克里米亚汗国军队打败,没办法把亚速要塞让了出去。然而,沙俄在扩张领土上有野心、有耐心,更有经验。之后通过1735年、1768年和1787年的三次俄土战争,不仅又拿回亚速海,还顺嘴了立国350年的克里米亚汗国。1774年7月21日,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保加利亚签订条约,依约: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放弃第涅伯河河口,黑海北部海岸。黑海向俄国开放,并允许俄国商船自由出入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克里米亚汗国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抵抗俄国向黑海扩张的前哨,它的灭亡,意味着黑海已不再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内海。也标志着俄国人在黑海站稳了脚跟。1806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为了牵制俄国人,唆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攻沙俄。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大败,还把比萨拉比亚和西格鲁吉亚弄丢了。1828年,亚历山大一世打败了号称欧洲战神的拿破仑,因此被奉为欧洲诸国的救世主,沙皇俄国被称为欧洲宪兵,紧接又再次对奥斯曼帝国大打出手。这让欧洲强国对沙俄起了戒心,担忧俄国坐大,就出面干涉双方讲和。1853年,沙俄的强势扩张终让欧洲列强忍无可忍,特别是英国、法国不想让沙俄控制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同时,也不想让其控制巴尔干半岛。这样英国、法国宣布介入克里米亚战争,与奥斯曼土耳其一起大战沙俄三年,使用了所有能够用上的先进武器装备,最后沙皇俄国惨败,签订的《巴黎和约》,沙俄被迫承诺与列强一起保证“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与主权完整”。同时,割让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给摩尔达维亚,归还高加索的卡尔斯奥斯曼。这里面,最让沙俄心不甘的是,从此终止了向黑海扩张的步伐,按约:黑海中立化,并禁止各国军舰通过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这就是针对的沙俄)。禁止俄国在黑海沿岸建军工厂,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此后,沙俄元气大伤,老沙皇含恨自杀,新沙皇帝在恐慌中卖掉了阿拉斯加。从此再无染指黑海的勇气,只好另谋出路。1877年,沙俄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到来,以支持塞尔维亚、黑山为名义,向土耳其发起第十次战争,乘势拿下巴尔干半岛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就这样,俄罗斯通过241年的十次俄土战争,使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帝国渐渐衰落下去,而自己攫地掠土,获得了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大片土地,成为世界大国。

Q4: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怎样被推翻的?以及当时的历史备景?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莫桑比克与德鲁斯签订停战协定后(1918年10月30日),他面临亡国的民族危机。英法等国利用自己的胜利地位,开始执行大战期间缔结的分割奥斯曼帝国的秘密协议。1919年5月15日,希腊占领伊兹密尔,使国难空前严重。1919年5月19日,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来到安纳托利亚,开始组织全国抵抗运动。1919年9月4日至12日,在西瓦斯召开了有全国各地代表参加的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民族主义组织安纳托利亚和卢米利亚保护权利协会,选举产生了由凯末尔主持的16人代表委员会。同年年底,代表委员会从sivas迁至安卡拉。安卡拉从此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1920年初,奥斯曼帝国最后一届议会开幕。由于凯末尔及其支持者在议会中赢得多数席位,议会于1月28日通过了3336万-3万,重申了埃尔祖鲁姆和西瓦斯代表大会提出的领土完整和民族自由精神,宣布土耳其领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要求废除特权条约。1920年3月16日,英军占领伊斯坦布尔,驱散议会,然后指示希腊占领布尔萨和色雷斯。同年4月,苏丹政府宣布全国抵抗运动为非法,随后在8月10日签署了《国民公约》。1920年4月23日,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组建了以他为首的政府。同时确认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宣布3月16日后苏丹政府与外国签署的所有条约和法令无效。在1921年1月10日和3月31日至4月1日的伊诺努两次战役中,新建的土耳其军队击败了希腊军队。同年8月至9月,土耳其军队粉碎了希腊军队在萨卡里亚河战役中占领安卡拉的企图。1922年8月26日,土耳其军队对希腊军队发动全面反击,9月9日收复伊兹密尔,9月18日在安纳托利亚彻底消灭希腊军队。1923年7月24日,盟军被迫与土耳其签订3336万-30010万,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决定废除苏丹制度,从而结束了奥斯曼王室600年的封建统治。1923年2月,伊兹密尔经济会议通过了3336万-3万,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原则。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在封建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迅速崛起。

Q5: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后来分裂为哪些国家

我的朋友奥匈帝国是世界级强国之一,它的存在从1867年持续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最终分裂为五个国家:1。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后来分裂成捷克和斯洛伐克)4。南斯拉夫(后分裂为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 5.波兰。

Q6:奥斯曼帝国是怎样一步一步衰落的?

“西亚病夫”的最初缘起,还要追溯到1683年,曾经所向披靡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在维也纳城下的惨败。在1683年之前,帝国几乎是战无不胜;在1683年之后,帝国几乎是战无不败。 也是在1683年,日后的“东亚病夫”大清帝国正值鼎盛,康熙帝还沉浸在收复台湾的踌躇满志当中;法国最伟大的国王路易十四正在开创他的波旁盛世;俄罗斯最伟大的沙皇彼得大帝刚刚即位一年;英国五年后就将发生“光荣革命”。 而对于1683年的奥斯曼土耳其来说,他们早已告别了那些历史上最伟大的苏丹们。事实上,1683年的奥斯曼苏丹也并没有如先王那样御驾亲征,而是派了自己的“大维齐尔”(宰相)去维也纳,直到今天,这位宰相的头颅还一直躺在维也纳的艺术博物馆里。 对于帝国中后期苏丹个人素质的严重下滑,奥斯曼的历史学家们曾提出过“女祸论”——昔日苏丹们英勇善战的血液,已被后宫那些外来女奴们“一滴一滴”的稀释了。1911年有位历史学家甚至相当严密的计算了一番,宣布今天的苏丹仅拥有不足“一百万分之一”的土耳其血统。 从后宫干政的角度来说,“女祸论”多少是有点道理的。奥斯曼帝国的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为后宫的娘娘们所把持,“垂帘听政”期间曾创下12年换18位宰相的记录。 不仅是女人,整个帝国的后宫对苏丹们来说就是一个大牢笼,产生了很多位精神分裂的苏丹。比如说,奥斯曼帝国也有太监,按照斯坦福·肖在《奥斯曼帝国》中的说法,太监的首领“大内总管”权倾朝野,在帝国中的地位仅低于大维齐尔和大教长(宗教领袖),基本等同于明朝宦官的政治地位,搞得整个帝国和苏丹家族鸡飞狗跳。不过我很欣赏他们一个巧妙的制度安排,奥斯曼的太监们基本由黑人担任,这样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帝国王室血脉的纯洁性——万一有“去势”不干净的太监和后宫的娘娘们有染,孩子一生出便真相大白。 但正是在那些伟大苏丹们的带领下,自14世纪初开国以后,奥斯曼帝国一路从亚洲腹地的蕞尔小邦打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军事帝国。1453年,在“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的带领下,奥斯曼的突厥武士们标志性地攻下了君士坦丁堡,亲手了结了日薄西山的东罗马帝国。到了16世纪军威赫赫的苏莱曼大帝时代,奥斯曼已建立起东临伊朗,西抵阿尔及利亚,南达埃及,北临奥地利的庞大帝国,从多瑙河到尼罗河,阿拉伯世界和巴尔干半岛尽为苏丹所有,地中海几乎成为帝国的内湖。 苏莱曼大帝之后,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期事实上已然结束,但帝国的扩张惯性依然保持了上百年,到1683年,奥斯曼的疆域已达1200万平方公里的峰值。 奥斯曼帝国令人瞠目的发家史延续了三百多年,而之后的两百多年,就是同样波澜壮阔的“病夫”败家史。让数据说话,当代土耳其面积仅为78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奥斯曼帝国在病夫年代竟然丢掉了93%的领土,这可能也创造了吉尼斯败家之最,远超曾同为“病夫”的清王朝。 但这并不是说,守家有道的“东亚病夫”就比“西亚病夫”要来得高明。从地缘政治来说,晚清比奥斯曼帝国要幸运得多,清王朝在地理上毕竟离欧洲列强距离尚远,与英国和法国几次战争的实际规模其实都相当有限,对方千里迢迢的也就派出了个一两万人,清军的惨败完全是因为自身的战斗力实在不济而不是对方有多强,而沙俄虽然和清朝接壤,但战略重心毕竟在欧洲,能拿来侵略你的是偏师中的偏师了;但反观奥斯曼帝国,俄国和奥地利乃至全体欧洲列强就在家门口虎视眈眈,时刻惦记着奥斯曼的庞大家产,一出兵可都是几十万大军级别的,奥斯曼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岂是清朝所能比的。 奥地利也就罢了,奥斯曼帝国运气最差的是碰上崛起中的俄罗斯,更恐怖的是,18世纪俄罗斯的两位“大帝级”沙皇——彼得大帝和叶卡杰特琳娜大帝都特别喜欢从奥斯曼土耳其身上找政绩,几场俄土战争打下来,彻底打醒了奥斯曼的天朝迷梦,在俄军的火器面前,突厥铁骑基本上也领略了后来满蒙骑兵遭遇英法联军时那种屈辱的震撼。 面对西方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与晚清的洋务派一样,奥斯曼帝国内部也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改革呼声,一些“先进的奥斯曼人”第一次认识到,如果把欧洲人先进的武器装备军事制度与奥斯曼貌似很优越的政治宗教体制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通过改革战胜西方。 但与晚清“顽固派”构成(道学先生加满洲贵族)完全不同的是,阻碍奥斯曼帝国变革的最大阻力竟然还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却是来自一群几乎完全由“外族人”构成的禁卫军。奥斯曼的禁卫军基本都是征召于巴尔干半岛的男孩,从小训练而成,理论上都是苏丹个人的“家奴”,在奥斯曼帝国早期也曾是令欧洲人谈之色变的最精锐军团,但到了帝国的中晚期基本蜕化为“外战外行,内战内行”,或者说,搞宫廷政变特别在行。 发展到后来,基本上是哪个苏丹想搞改革,或者说想触动哪怕是半点禁卫军的部门利益,结局一定是在宫廷军事政变中下台。奥斯曼禁卫军干政的猖獗程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群中国皇帝的“家奴”——中晚唐时动辄废立大唐天子的宦官。 奥斯曼帝国的改革史源远流长,早在1718年,穆罕默德三世就掀起了“向法国学习”的改革热,改革还远未进入深水区,禁卫军便以反对“法国生活方式”为借口按捺不住的发动了军事政变,据说,此时改革的唯一成果还仅仅是成立了一家印刷厂,但就为这,穆罕默德三世便被废黜了。 还有更冤的,某位苏丹因为不堪忍受禁卫军的“鸠占鹊巢”,计划从伊斯坦布尔逃跑到外省。禁卫军知道后,立即就把苏丹软禁了起来,最后用“捏碎睾丸”的方式处死了苏丹,据杰森·古德温在《奥斯曼帝国闲史》中的说法,这还是普通人享受不到的待遇,是一种“专门用来处死苏丹的方式”。 我个人无比钦佩的是,就是在这样的“睾丸恐怖”之下,奥斯曼帝国的一代代苏丹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奔向了改革事业,虽百死而不悔,改革决心又岂是光绪和康有为们所可比拟的。1789年,也就是法国大革命的那一年,塞利姆三世上台,这位年轻气盛的苏丹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上台没两年就刺刀见红的提出了军事改革的大政方针,立志要训练一支新军取代只会搞政变的禁卫军。禁卫军连台印刷机都忍受不了,更别提这种把自己连根拔起的改革了,于是,禁卫军在1807年又发动兵变,以“制定的法令违反教义原则”为理由废掉了塞利姆三世。 奥斯曼家族仍然没有放弃,祖先的那点血勇之气还在。被禁卫军推上台的马哈茂德二世上台后,足足隐忍了18年,在1826年一举打出“法先王”的旗号,完成了堂兄重建新军的遗志。禁卫军还是老样子,很快便发动兵变,却被准备充分的马哈茂德二世用新军特别是重炮部队彻底击败,据说击毙的4000多名禁卫军士兵被扔进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泄愤。随即,马哈茂德二世便废除了禁卫军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改革最为凶恶之敌。 禁卫军没了,按说奥斯曼帝国的改革大业再也没了阻碍,便可一飞冲天了。或许马哈茂德二世自己也想通过战争检验新军的战力与改革的成色,在废除禁卫军次年便再次卷入了与俄罗斯的战争,但战争的结果与改革前完全一样——以大败而告终。 败给欧洲列强也就败了,对土耳其人打击最大的是,他们竟然连名义上的藩属国——埃及都打不过了。这是一种中国人想必很能理解的复杂感情,败给英法等欧洲列强都没有关系,但是败给如日本埃及这样的昔日小邦,却从根本上的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大清国如此,奥斯曼土耳其也是如此。 在羞辱性的失败面前,土耳其人以越挫越勇的精神启动了更大规模的改革。1839年,马哈茂德二世驾崩后,16岁的儿子迈吉德一世一继位就颁布了著名的《花厅御诏》,从而开始了奥斯曼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坦志麦特”(Tanzimat)改革。这一改革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要建设西方式的国家,不仅要从军事上学习,而且要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更为根本的方面全面效法西方。 此时,奥斯曼帝国的改革的最大阻力已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战争不断的国际环境,毕竟,改革需要安定与和平,而奥斯曼帝国从未获得过如此长时段的时间。除了俄国和奥匈帝国之外,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那些臣属们也变得格外不安分,战火终年不断,而背后的黑手显然还是俄国和奥匈帝国。 在变法图强的旗帜下,奥斯曼帝国的国势仍然不可避免的一路走低。到了这个时候,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已不再掌控在自己手中,刻薄点说,它能撑到1922年才结束,靠的不是改革红利与新军多能打,而是列强不想让你亡,或者说,是列强不想看到它被竞争对手瓜分。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奥斯曼帝国照本宣科的又一次被俄国打得大败,英国和法国唯恐俄国消灭奥斯曼而坐大,组成联军经过苦战击败俄军,顺带让奥斯曼帝国也一起成了战胜国。从本质上来说,奥斯曼当时的状况与甲午后“三国还辽”时的清朝差不多,列强无法忍受日本(俄国)独占辽东半岛(巴尔干半岛)的利益。 在帝国主义的保驾护航之下,奥斯曼帝国就这样不死不活的又撑到了20世纪, 用一个英国爵士的话来说就是,“就像一具老朽之躯,青春和力量都已经消耗殆尽,只剩各种各样的毛病,却仍旧苟延残喘。”在这期间,帝国一群寻找“救国真理”的年轻人捣鼓起了“青年土耳其运动”,一边高喊民主,在1908年发动政变要求恢复宪法;一边又高喊民族主义,认为帝国衰败的症结就是因为各民族各行其是,只有在土耳其民族的主导下用铁血才能恢复帝国荣耀。 在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奥斯曼帝国再一次遭受了羞辱,四个巴尔干“属国”——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黑山联合向帝国宣战,并将帝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奥斯曼帝国自此也算彻底和巴尔干半岛再见,基本丧失了全部欧洲领土。 如果继续与世无争逆来顺受的话,奥斯曼帝国没准还能多活几十年。可是尚武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却不甘心,在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竟然不识时务的卷入了这场列强的战争,宣布和德国结盟,对协约国实行“圣战”。 必须予以严重表扬的是,奥斯曼帝国在大战中竟然有着回光返照的神勇表现,在家门口的加里波利战役中竟然挫败了50万协约国军队,给了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一记响亮的耳光。同时,这场胜利塑造出了一名土耳其人的民族英雄——指挥官凯末尔。但无论如何,奥斯曼帝国在大战中押错了宝,最后和德国、奥匈帝国一起成为了战败国。在这场战争中,正如经典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所叙述的那样,帝国又失去了中东的全部领土。在1920年苏丹被迫签署的《色佛尔条约》中,奥斯曼帝国被彻底打回了14世纪初开国时的原形,只留下了安纳托利亚的一小块黄土高原,更别提什么伊斯坦布尔了。 如果没有上面提到的凯末尔,奥斯曼帝国可能就这样了,成为了一个彻底的亚洲国家。而正是在凯末尔的带领下,土耳其人鼓起了最后一点祖先留下的血气,打败了前来“履行条约”的希腊人,保住了78万平方公里的江山,特别是伊斯坦布尔。 但你真的能说奥斯曼帝国有多惨么,我看倒也不见得。奥斯曼最凶恶的敌人俄罗斯帝国在1917年就皇冠落地了,宿敌奥匈帝国1918年也分崩离析了,曾在奥斯曼面前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1814年就已是历史陈迹了,奥斯曼帝国算是亲眼“目送”了这些帝国的覆灭;一个更为鲜明的比较是,清朝从鸦片战争的“病夫元年”到1912年垮台,也就坚持了72年;而奥斯曼帝国则到1922年才最后崩盘,从1683年算起硬是在“病中”挺了239年。 最重要的是,奥斯曼帝国在凯末尔的主导下完成了“世俗化”改革,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成功确立了“政教分离”和民主宪政等福泽至今的立国原则,成为了伊斯兰世界走向“世俗化”的唯一典范。没错,土耳其现在的“世俗化”路线出了点状况,伊斯兰势力在政治生活中有回潮的迹象,但你得相信奥斯曼的子孙,因为,没有几个国家可以在承受了如此沉重的历史遗产之后,还能够如此自信的回到文明世界中来。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1年10月26日 上午10:01。
转载请注明:重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名词解释 | 热豆腐网址之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