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Q1:安史之乱在文献的具体哪一章可以看到?
你如果想彻底阅读古籍,属于一个比较大的工程量了。因为安史之乱虽然爆发在天宝十四年冬天(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即公元755年12月16日),但是它非突然爆发,而是前面的历史(皇帝怠政、朝臣争权、地方藩镇崛起、承平日久天下积弊日益增多等等)积累了大量爆点,然后到了那一刻集中爆发。虽然它结束在唐代宗初年(唐代宗宝应二年即公元763年的春天),但是由它引起大唐的彻底衰败最终导致灭亡,后续的影响也可谓源源不断。所以这种大事件如果仅仅靠自己去阅读古籍,实在是浩繁(且中国古籍,并不善于归纳整体大事件,而是把相关史料分散记录在各个历史人物的单独传记中,难得有一部综合性质的《资治通鉴》,也仅仅是根据每一年发生的大事记的记录,并没有单独去讨论“安史之乱”)。勉强要阅读(从了解“安史之乱”的整体为目标),那么建议去啃《资治通鉴》。可以从《资治通鉴》的卷二百一十七开始读,这一章是《唐纪三十三》,是记录了安史之乱的初始爆发(个人建议连前面几章也一并阅读,有写到唐玄宗的怠政和朝廷的混乱)。一直读到《资治通鉴》的卷二百二十二,这一章是《唐纪三十八》,里面最后是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在名义上结束。若去读人物传记的话,那就更加多了《新唐书》和《旧唐书》的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这三代帝皇。当然还有杨贵妃的传记。然后当时的大臣名将之类的人物传记,比如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哥舒翰、郭子仪等等等等(对那段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名人,至少有100以上)。。。
Q2:考研历史。
初试:考三门。1、历史学,通史(中国古代史30%、中国近代史20%、世界古代史20%、世界近代史30%),一共300分,答题时间3个小时。20道选择题,每题2分;8道名词解释,每题10分;2道材料分析,每题30分;4道简答题,每题30分。时间会足够的,不用担心。2、英语。3、政治。英语和政治是公共课,这里不多说了。 复试:1、笔试:你所报的专业内容;2、面试:英语口语和专业问题提问。 顺便提供历史考研的复习方法: 对于第一轮复习,如果你时间充裕的话,建议把教材(也就是大学课程的那些教材)通读一遍,积累一些基础,特别是对跨专业的同学。 如果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的话就找来《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07年的也行。先把这本书的目录背下来,因为目录就是线索。然后把整本书看熟,甚至背下来,特别要留意一些很小的知识点,考试有时很变态,专门考你没注意到的。注意,考试的时侯讲究的是你能写多少东西而不是你知道多少东西。所以在背书的时候要注意把得分点背下来(时间、地点、人物或时间的主角、内容概要、意义),答题的时候这些就是得分点,非常关键。吃透了这本书基本上你考研历史就十拿九稳了,希望你能坚持。 当然,准备考试不是单一的,也要配合复习以及跟英语政治的复习来合理安排时间。 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建议你找找高考专题复习资料看看,还有就是做真题。你可以上网买一些名校的真题或者买一本《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解析》,2009年的也行。不光要看,还要背。你什么都懒都可以,千万不能懒得背书,没人敢说自己基础有多扎实的。许多高中学历史的同学都以为自己基础很扎实,但是考出来的成绩非常糟糕。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谦虚的心态。 第三轮复习就是查漏补缺了,看熟题和之前背过的东西。 最后再赠你四点:第一,要跟同学交流,互相分享收集到的资料和学到的知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既然决定考研了就要一心一意准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急着找工作。第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暗示自己不骄不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第四,安排好复习时间,合理搭配英语政治的复习,及早做好安排,并严格执行。 祝你考研成功!
Q3:关于黄河与《黄河颂》的问题急求~
黄河颂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婉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故事, 在你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气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Q4: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
1.中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答: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2.为什么中国人被称为黄帝后裔?答:因为黄帝和炎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3.中国经历了哪些社会制度?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4.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答: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文明。5.统一中国的皇帝是谁?他统一了什么?回答;秦始皇,统一了土地、文字和度量衡。6.中国历史上九州分哪几个州?回答;中国的九州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禹州、凉州和永州。7.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有哪些?答: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康熙等。8.为什么项羽会被司马迁列入《史记列传》?回答;原本只有帝王才能归入这一门学科,但司马迁却不受输赢思想的约束。他认为项羽在灭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贡献可以和刘邦相提并论,所以他并没有因为刘邦打败项羽而贬低他,而是把他归为这个学科。9.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有哪些?答:汉朝的统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干盛世。10.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答:火药指南针造纸,活字印刷。11.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工历史项目?答:都江堰、长城和京杭大运河。12.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次对外交往是什么?答:张骞去了西域,郑和下西洋。13.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有哪些?答:苏武、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郑成功等。14.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爱国军队结过婚?答:杨家将、岳家军、齐家军。15.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次著名的农民起义?答:秦末陈胜与光武起义、绿林与赤眉起义、东汉黄巾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金田起义洪秀全。16.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谁?答: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有洪秀全、杨、萧朝贵、冯云山、魏昌辉、石达开、洪仁、李秀成、陈玉成等人。17.中英两次鸦片战争是什么时候?答:分别在1840年和1856年。18.八国联盟什么时候进攻中国的?他们是什么国家?答:1900年,日本、美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八国联盟19个。中日甲午战争是什么时候?答:1894年。20.日本何时侵略中国东北,挑起九一八事变A: 1931年。
Q5:中国近现代史问题
1.吕思勉白话史教师吕思勉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学识渊博,学术造诣很高。他的历史研究贯穿各个时代、各个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门史领域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曾说:“理论博大,可以说是富人,可以写得很深。我常把吕思勉成志老师、陈圆圆安老师、陈寅恪老师和钱慕彬四位老师视为史学的四位前辈”[1]。然而,在当前的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而吕思勉则相对被忽视,这与他在学术界应该受到的关注程度是不相称的。加强吕思勉老师的学术研究,对于科学把握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促进当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33,360,010-30,000的开创性工作在吕思勉先生众多的学术著作中,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33,360,010-30,000》是他著名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长期作为大学课本和青少年自学读物使用,1933年至1935年间重印4次,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吕思勉先生曾在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担任历史教科书和参考书的编辑,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实践。他对当时流行的通史教科书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中国历史很复杂。举办展览不容易。如果你只看其中的一部分,你的知识将是片面和不完整的。为了简洁起见,前人发行的书籍也偏向于一个方面。比如《白话本国史》讲的是乱的兴衰,《白话本国史》讲的是法律法规体系。它的视野与现在不同。简最近的书很简单。但有两种缺陷:(1)所谓简,是指在整个历史中随意收集的几篇文章。这不是真正的研究。知道你挑选了什么非常重要。(2)写词的时候可以随意写,这样不仅会让自己主观沉浸,还会失去古代事实的真实性;甚至错误都是毫无根据的。“这样的写作既不能适应历史教学,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鉴于此,吕思勉先生“以中国的历史,就他个人的眼光而言,认真地挑明他的批判点”的精神而且有用极其严谨的方式,所有的原始笔记都记录下来,有删节但没有改动。我的意见,只在原则“[2]”中指明,被写成《通鉴》。这本书是吕思勉老师根据他的讲稿和多年的历史研究完成的。共分四卷,约60万字。框架由引言和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分为几个章节,详细介绍了中国从古代到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的历史。不仅有政治历史事件,还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此外,它还描述了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的国家和民族与中国的关系,具有世界历史的视野。该书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变迁,分为六个不同时期,即:古代(秦以前);中世纪(秦汉至盛唐);上古时期(从唐代安史之乱到南宋);近代(元朝至清朝中叶);最近的世界(从西方到东方一直到清朝末年);现代(辛亥革命后)。这种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划分历史阶段的方法,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史书,对现代人和后世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通考》出版之前,严格来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真正的新通史。1902年出版的刘一之《三三三六万零一十-三万》是根据日本学者N
而《白话本国史》则是从古代写到民国初年,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通史。吕思勉老师的《白话本国史》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内容风格都有明显的创新,比当时的人要高很多,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说:“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通史写作的书籍已经出版了很多,但很少有达到理想水平的。用一个人的力量写通史是最难的事业,中国历史有太多的地方需要研究,所以所有的通史大多是一样的,互相抄袭。其中,比较理想的一个是吕思勉《历代史略》”;“编纂中国通史的人最容易出错,这是规定的史实,缺乏意见。他们的书和伪装的《支那通史》或者《支那通史》没什么区别,极其无聊。而吕思勉先生说,有鉴于此,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流畅的文笔书写通史,将开启通史写作的新时代”;“有四卷《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虽然书中有一些有趣的地方,但它在今天仍然是一本优秀的书”[3]。《中国历史教科书》开创了中国通史编纂的新纪元。此外,对秦桧、岳飞的3336万-3万评价引发的诉讼,实际上属于学术争鸣的范畴。许多学者,如明代的丘浚和清代的赵翼,对秦越有不同的看法。吕思勉老师这样解释这个问题:“这本书(《白话本国史》)曾经被龚德百君告过,说它诽谤岳飞,危害民国。其实书中只引用了《白话本国史》只耳朵。龚俊的意图也是对商务印书馆不满,从而对商业感到尴尬。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有其他人忽略了这件事。实际上,他们已经大声疾呼反对民族主义和侵略,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崇拜将军上,也就是想赞美将军,还应该详细研究历史事件,寻求真相,不适当地禁止考证。”[4]说明吕思勉先生非常重视自己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知灼见,主张“研究应以自己的研究经验为基础,不要从普通人和权威的意见中跳出来”[5]。对此诉讼,学界众说纷纭,但激烈的改版事件也反映出3336万-3万在当时影响很大。二、风格独特的《白话本国史》吕思勉先生是一位时代感很强的历史学家。他在历史事件考证方面继承了干家学派的传统,但又不同于干家学派的考据学。他的思想能紧跟历史进步的潮流。《纲鉴辑览》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因此具有中国传统历史观念与西方历史写作风格相互影响的特点。《纲鉴易知录》具有巨大的学术魅力,这与该书独特的风格和吕思勉的治史方法是分不开的。首先,”白话本国史》热情地宣扬进化史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学术界是一个变革的时期,中西文化交融为史学研究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进化史观最先由严复通过翻译《天演论》介绍到了国内,与此同时梁启超在1901年和1902年先后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系统地向国人论述了进化论历史观,发出了“史界革命”的号召,要求推翻旧史学,建立新史学,从而使中国史学的传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进化史观一时成为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吕思勉先生热情地接受了进化史观,并以进化史观作为指导思想撰写了《白话本国史》,以此来声援新文化运动。在《白话本国史》里,吕思勉先生热情地宣扬了进化史观,将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实体。他说:“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而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研究社会进化现象的一部分,就唤做历史学”,“现在研究史学,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种种科学的眼光,去研究他,以便说明社会进化的现象”。“这是朴素的正确的历史发展观点。”[6]他运用进化史观对中国远古的历史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可考的历史起于三皇五帝,燧人氏代表渔猎时代,伏羲氏代表游牧时代,神农氏代表农耕时代,人类社会是由野蛮逐步走向文明的。这种用进化观点诠释传说中的历史的做法虽然有不确切之处,但运用进化论的观点把上古时代作阶段性的划分,这在前代是没有出现过的,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吕思勉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颇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此外,吕思勉先生还依据进化观点对婚姻、官制、赋税、兵制等进行了论述。《白话本国史》全书就是以进化史观作为指导思想叙述的中国历史,证明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进化之中走向发展的,从而打破了古人的循环之见和崇古卑今的观念。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反映了“新史学”的发展方向。也正是基于此,《白话本国史》成为了中国史学界第一部有系统的新式通史。第二,《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五四时期,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深深地影响了史学著作的语言风格,一些史家也开始尝试运用白话文来撰写史著,如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特别是当时的《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等刊物,专辟有‘历史’或‘历史故事’栏,以通俗的口语向人们介绍中外历史知识……同时,中国历史通俗读物激增……此后,北京教育部也正式提倡国语,训令学校教材使用语体文。”[7]吕思勉先生积极地接受新思想,首次使用白话文来撰写通史,《白话本国史》成为最早使用白话文撰写的新式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全书基本上是用较为浅显的白话写成的,“但遇到①文言不能翻译成白话处;②虽能翻而不免要减少其精神处;③考据必须照录原文处,仍用原文”[2],这表明吕思勉先生是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来对待白话文的。在1920年发表的《新旧文学之研究》一文中,吕思勉先生认为文学创造美的途径是“心有美感,以语言为形式而表现之”,运用白话文可以使语言具有美感、突出时代性,且更易于“行远而传后”;而文言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陈旧、不合时宜和不易流传。所以文言必须去掉其不适合当代人的思想和古代专用语的部分以此来白话化。但是文言也有用简洁的句式表达深刻的内涵和语法严谨等优点,所以,应当文言与白话互相取长补短,同时进行。虽然吕思勉先生的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有可议之处,但在白话文刚刚起步的20世纪20年代,他能够看到二者的利与弊,大胆地肯定白话、运用白话的做法比同时代的许多人都进步得多。由于《白话本国史》使用了通俗的白话文,去掉了晦涩难懂的文言词语,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时代特征,从而受到了欢迎,成为青年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第三,《白话本国史》注重从社会经济、宗教、民族、文化等方面阐述与分析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过程。梁启超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统计学》中指出,“我们以为,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完结,重要的是看到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往往有很小的事,平常人绝不注意者,一旦把他同类的全搜集起来,分别部局一研究,便可以发现出极新奇的现象,而且发明出极有价值的原则”[8],也就是要求历史研究者应关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加注意被旧史家忽略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以便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史料,拓宽史学研究的范围。吕思勉先生自言一生思想经过了三次较大的变化,少年时期最信康有为、梁启超的学说;17岁时服膺法家中的术家之说;47岁时开始信仰马列主义。所以,当梁启超发起“史界革命”时,当时年仅十四五岁的吕思勉先生在思想上的震动是巨大的,他抛弃了旧的史学观念,在思想上开始追随梁启超,在实践中开始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来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以后吕思勉先生“在治史的规模上深受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如将吕思勉先生的几部断代史与梁启超在1901年所拟的‘中国通史目录’做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正是梁启超所设想的‘新史学’的具体实践”[9]。也正是基于此,吕思勉先生在他撰写的《白话本国史》中,摆脱了旧史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关注政治和军事的历史撰述格局,着眼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历史研究的目光转向了常人常事,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吕思勉先生批评了旧史的“常事不书”,认为“常人、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的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决不能知道山崩的所以然,如其知道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10]。所以,《白话本国史》收集了丰富的“常人常事”材料,概括而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历史上的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和衣食住行的源流和演变。《白话本国史》除了叙述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以外,其中言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和汉族以外诸族历史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而且对一些重大的历史现象都作出了分析。吕思勉先生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组织——宗法制度是古代贵族社会的根底,通过它把“血族团体里头的人,无论亲疏远近都团结了起来,横里头的范围也广,竖里头的时间也长久了”[2]。对于中国历史上几乎每朝每代都发生的农民起义,他认为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从秦汉统一以后到前清海禁大开以前,生产方法和生产的社会组织始终没有变更,而中国人的生计就在于农业,所以当农民的土地被霸占以后势必就会发生农民起义,这些看法确实很有见地。更为可贵的是,吕思勉先生在《白话本国史》里叙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时更加强调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分别叙述了每个王朝国家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称这些少数民族为“汉族以外的其他各族”,而且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也称之为“朝”,“这为当时编写中国通史开创了新体例”[6]。从而使《白话本国史》明显区别于其他旧史,从观点到内容诸方面都有新意,是新史学思潮在中国通史撰述上的典型反映。三、吕思勉先生的治史方法吕思勉先生是“一位文史底蕴深厚、服膺顾炎武治学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观影响的史学大师”[11]。就《白话本国史》而言,吕思勉先生研究历史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占有丰富的史料和融合社会学知识。第一、以进步的史识驾驭丰富的史料。吕思勉先生治史注重占有丰富的史料,主张论从史出,反对主观的武断。他认为史书上的史料是十分珍贵的,“读史必求原始的史料。真正原始的史料,现在实不易得;大体上,众共据为原始材料的,则历代正史而已”[10]。吕思勉从1906年起首次通读正史,以后又对正史通读了三次,做到了融会贯通,在史料的把握方面十分得心应手。在《白话本国史》里,吕思勉先生本着“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必不可无著者而为之”的原则,做到一般与特殊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收集史料,并一一注明篇名卷第,所以全书“虽不过六十万言,而读者不啻得到二三百万言的参考书”。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史学偏重于政治而忽略了经济,实际上经济也是很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根柢。因此,吕思勉先生很注意谈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运用的史料很丰富,尤其注意封建的赋税制度,认为这是民生状况的反映。他说,“从秦汉统一以后,直到前清海禁大开以前,二千多年,中国社会的经济组织,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变更。这个时代,中国人的生计,是以农业为本位。要看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就须注意农民。但是中国史家,记载平民的生活状况是很少的。xì@②是当时的田赋制度,便是当时农民生活状况的反映”[2]。所以,他详细地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的沿革,在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时,吕思勉先生不仅参考了正史的食货志,而且还参阅了《文献通考•田献门》的记载,详细地叙述了晋朝的“户调式”和魏朝的“均田令”以及唐朝的“租庸调制”实施和瓦解的过程,并由此而得出在封建社会平均地权行不通的结论。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白话本国史》所用史料几乎都以古籍为主,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新发现的史料却未加运用,这反映了他的史料观点尚有陈旧之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价值。第二,融合社会学的知识。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了科学的新史学。新史学十分强调方法论,要求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历史。吕思勉先生对这种新史学的发展趋势有着他自己的理解,认为“史学是说明社会之所以然的,即说明现在的社会为什么成为这个样子。……前人的记载,只是一大堆材料。我们必先知观察之法,然对于其事,乃觉有意义,所以各种社会科学,实在是史学的根基,而尤其是社会学。因为社会是整个的,所以分为各种社会科学,不过因一人的能力有限,分从各方面观察,并非其事各不相干,所以不可不有一个综合的观察。综合的观察就是社会学了。……历史的可贵,并不在于其记得许多事实,而在于其能据此事实,以说明社会进化的真相”[12]。由于吕思勉先生的史学研究十分强调社会学的根基作用,所以他将历史研究的目光放眼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白话本国史》里,吕思勉先生比较全面地叙述了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以后他又以历史学的眼光撰写了关于社会历史的各种专著,足以证明社会学对他的历史研究影响深远。吕思勉先生的女儿吕翼仁女士就曾说过:“父亲是在广泛研究社会科学基础上治史的,以治史的人而论,眼光就比较宽。眼界宽,看事情容易融会贯通,以横的角度来说,就能着眼于事情的变化发展;从纵的角度来说,也有利于比较研究。父亲所以能在通史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说不定和他治学方法有关。父亲早年就认为历史的基础是社会科学,在研究历史之前,对各种社会科学应当多少懂一点。”[13]吕思勉先生正是因为拥有了广泛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才使他的著作眼界开阔,能紧紧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反映了他早期的史学见解,以后他又对其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使史论更加符合史实,40年代由开明书店出版的《吕著中国通史》则是他较为成熟的通史著作。
Q6:刘禹锡的文章
山不高,仙却有名。水不深,龙才是灵。是简陋的房间,却是我的德信。标记上的苔藓是绿色的,树荫下的草是绿色的。还有一个学者,不是丁白。你可以调苏秦,读金经。没有丝竹混淆,也没有公案工作。诸葛庐在南阳,听云在西蜀子。孔子云:“怎么了?”